中信電池及儲能的環保政策解析:永續發展的綠色承諾
一、中信電池及儲能企業概況:從能源專家到環保標竿
中信電池及儲能(以下簡稱「中信儲能」)作為台灣能源產業的重要參與者,長期專注於電池技術研發與儲能系統整合。公司起源於1990年代,最初以傳統鉛酸電池製造為主,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與再生能源趨勢興起,逐步轉型為全方位儲能解決方案供應商。
企業核心價值觀 中,「環境永續」與「綠色創新」佔據重要位置。中信儲能深刻理解到,作為能源產業鏈的關鍵環節,其環境責任不僅限於產品本身的環保性,更應涵蓋整個生命週期的生態影響。這種認知促使公司將環保政策提升至戰略層面,成為業務決策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。
在產業定位上,中信儲能不僅是電池製造商,更自詡為「潔淨能源的推動者」。公司投入大量資源開發高效能、低污染的儲能技術,並積極參與台灣能源轉型計畫,協助平衡電網、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效率。這種轉型不僅回應市場需求,更體現企業對環境責任的主動承擔。
近年來,中信儲能屢獲 環保標章認證 與 綠色企業獎項 ,包括「綠色工廠認證」、「循環經濟貢獻獎」等,這些第三方認可彰顯其環保政策的實際成效,也增強消費者和合作夥伴對品牌的信任度。
二、全面性環保政策架構:從生產到回收的綠色承諾
中信儲能的環保政策並非單點式措施,而是一套涵蓋全價值鏈的 系統性框架 。公司將環境保護視為「產品生命週期的全程管理」,從原材料採購、生產製造、產品使用到最終回收處理,每個環節都有對應的環保策略與執行方案。
在 綠色採購政策 方面,中信儲能建立嚴格的供應商篩選標準,優先選擇具備環保認證的原料供應商。特別是鋰、鈷、鎳等關鍵金屬材料,公司要求供應商提供「無衝突礦產」證明,並逐步提高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。2022年數據顯示,其鉛酸電池的再生鉛使用率已達85%,鋰電池中的再生材料比例也提升至30%,遠高於產業平均水平。
生產過程中的 節能減排措施 成效顯著。中信儲能在台灣的製造基地全面導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統,透過即時監控與自動調節,使單位產能的能耗降低35%。廢水處理方面,投資億元建設「零液體排放」系統,實現工業用水的循環再利用;廢氣處理則採用最先進的洗滌塔與活性碳吸附技術,確保排放遠低於法定標準。
針對產品使用階段,中信儲能開發的電池系統以 高能源效率 為設計核心。其鋰鐵磷酸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達95%以上,大幅減少能源損耗;儲能系統的智能管理軟體可優化充放電策略,延長產品壽命約20%,間接減少廢棄物產生。
三、廢棄電池處理與循環經濟:封閉式資源循環系統
電池回收處理是環保政策中最受公眾關注的環節,中信儲能在這方面投入大量資源,建構完整的 回收網絡 與 循環經濟模式 。
公司遵循「 生產者延伸責任 」(EPR)原則,自建回收體系與合規處理管道。在台灣,中信儲能與超過200家汽車修理廠、機車行及3C賣場合作設立回收點,方便消費者就近交遞廢棄電池。2023年統計顯示,其鉛酸電池回收率達98%,鋰電池回收率也提升至75%,均超過政府規定標準。
回收的廢電池在專業處理廠進行 資源再生 。鉛酸電池中的鉛、塑膠、電解液被完全分離與純化,再生鉛的純度可達99.97%,足以用於新電池製造;鋰電池則透過獨家開發的濕法冶金技術,可回收95%以上的鋰、鈷、鎳等有價金屬。這些再生材料重新進入生產鏈,形成封閉循環。
為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,中信儲能首創「 電池即服務 」(BaaS)商業模式。客戶不再購買電池,而是支付使用費,公司則負責維護、升級與最終回收。這種模式徹底解決廢棄電池流向不明問題,同時最大化資源利用效率。目前已有超過50家企業採用此服務,累計減少約2,000噸的電池廢棄物。
四、低碳轉型與再生能源應用:邁向淨零排放
因應氣候變遷挑戰,中信儲能制定積極的 減碳路徑圖 ,承諾於2040年達成全價值鏈碳中和。這項計畫不僅涵蓋自身營運(範疇一與範疇2排放),更延伸至供應鏈與產品使用階段(範疇3排放),展現全面減排的決心。
在生產設施方面,公司大規模部署 再生能源系統 。台中廠區屋頂建置2MW太陽能板,年發電量約250萬度,滿足15%廠用電力需求;彰化工業區的儲能研發中心更採用「光儲充」一體化設計,搭配2MWh的儲能系統,實現100%綠電運轉。這些投資使中信儲能的單位產能碳排放在5年內降低42%。
供應鏈減碳計畫「 綠色夥伴倡議 」已吸引85%的核心供應商參與。透過共同制定減排目標、分享節能技術與碳管理工具,整體供應鏈的碳排放強度下降28%。其中,鋁殼供應商導入再生鋁與低碳冶煉技術,單一項目即減少每年3,500噸CO2排放。
產品創新也聚焦 低碳化解決方案 。中信儲能開發的「低碳認證電池」,從原料開採到製造運輸的全過程碳足跡經第三方驗證,較傳統產品減少60%排放。這類產品特別受歐美市場青睞,2023年出口量成長120%,成為企業減碳的新選擇。
五、綠色創新與技術研發:環保與效能並進
中信儲能深知, 技術突破 才是永續發展的根本。公司每年投入營收8%於研發,其中超過一半資源分配給環保相關技術,建立200多人的專責團隊,擁有150餘項綠色專利。
在 材料科學 領域,研發團隊成功開發「錳基鋰電池」,完全避免使用鈷等爭議性金屬,不僅解決人權與環境問題,還提高15%的能量密度。另一項突破是「固態電池技術」,消除液態電解液洩漏風險,並將循環壽命延長至6,000次以上,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。
儲能系統的 智能管理技術 同樣展現環保價值。中信自主開發的AI能源管理平台,能預測電池健康狀態,精準調節充放電參數,使系統整體效率提升12%,並避免過早報廢造成的資源浪費。這項技術已應用於台灣多個大型太陽能場,年減碳量相當於100公頃森林的吸收能力。
產學合作的「 綠色技術聯盟 」匯聚台大、清大等頂尖機構,共同探索更環保的能源儲存方案。近期突破包括:從稻殼提取矽材料用於電池陽極,既解決農業廢棄物問題,又降低材料成本30%;以及開發可生物降解的電池外殼,減少塑膠污染。
六、社區參與與環境教育:擴大環保影響力
中信儲能相信,企業環保責任不應局限於圍牆之內。公司透過多種管道推動 社區環保行動 ,將永續理念擴散至更廣大的群體。
「 電池醫生 」計畫培訓500名社區志工,提供免費電池檢測與回收服務,同時教導正確使用知識,延長產品壽命。這項服務每年巡迴200多個里辦公室,約減少10噸的不當廢棄電池。配套的「以舊換新」折價方案,更提高民眾參與意願達65%。
針對學校系統,設計分齡的 環境教育課程 。國小階段以互動遊戲介紹電池回收重要性;中學生可參觀環保展示館,了解資源循環過程;大專院校則有實習計畫,讓學生參與實際的綠色專案。這些教育投入累計觸及超過5萬名師生。
與環保團體的合作同樣密切。資助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」進行電池污染調查,支持「荒野保護協會」的棲地保育,並與地方政府合辦「 綠能生活節 」等活動。透過多元參與,中信儲能的環保形象深植人心,調查顯示87%的民眾認同其為「負責任的綠色企業」。
七、未來藍圖:挑戰與機會並存的永續之路
展望未來,中信儲能提出更宏遠的「 2030綠色願景 」,將環保承諾推向新高。這項計畫包含三大主軸:全產品線無有害物質化、製造過程零廢棄物填埋、再生材料使用率達50%。
為克服技術與成本挑戰,公司規劃投入30億元設立「 永續創新基金 」,重點支持前瞻性環保技術。其中,生物可分解電池材料、低能耗回收製程、人工智能污染預防系統等被列為優先項目,預計可創造50億元的綠色產值。
面對全球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等政策變化,中信儲能積極準備 產品護照 (Battery Passport),完整記錄碳足跡與回收成分,提升國際競爭力。同時擴大與日、韓同業的技術交流,共同開發亞洲版的 電池環保標準 。
雖然面臨原物料波動、技術不確定性等風險,但中信儲能對永續發展的投入毫不動搖。執行長李明哲表示:「環保不是成本,而是未來競爭力的投資。我們相信,真正的商業成功必須與環境健康並行不悖。」這份信念,正是驅動企業不斷前進的綠色動力。